过去一年,各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殊为艰巨,遭遇了包括疫情多发复发和外部环境恶化冲击等一系列超预期的困难挑战和风险压力。当前,各地都在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工作,研究部署今年任务。各地表示要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新实践。全国上下呈现出你追我赶、奋发图强的生龙活虎景象。目前,各省市两会相继召开,抓重大项目建设,抓重大项目引进,被写进了多地政府工作报告。
但从网上舆论看,一些议论认为有些地方领导的调子过高,如纷纷提出要大招商,抢大项目,推大产业,有些地方甚至提出了要引入上百亿甚至数百亿重大项目的计划目标。心气可以理解,目标固然宏大,但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
毋庸讳言,重特大项目对于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带动产业的创新发展壮大,增强城市实力和竞争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牵引作用。但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大不相同,经济社会和产业基础千差万别,资源禀赋、融资能力以及产业配套、人才配套和市场配套等存在很大差异。对于争抢重大项目,各地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只有坚持稳中求进,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发展 的路子越走越宽越稳。
重特大项目固然要积极争取,但也要量力而行。必须看到,无论国际国内、本地外地,重特大项目都不是能轻易争取到的,对于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而言,争取动辄上百亿、数百亿的重特大投资项目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画饼”,谁有这么大能力、实力和资金真正来投资?即使争取到,如何使其真正落地存活也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甚至面临巨大的不可预测风险。
作为投资项目,无论属于何种性质、类型和来源,都必然要经过反复严格的可行性和效益评估论证,常理而言不会有哪个企业和投资机构会轻易拍脑袋,去当冤大头。近年来一些企业重大失信,一些项目成为“烂尾楼”,一些居心不良甚至本意就是欺诈的投资人逃之夭夭,留下一地鸡毛,教训极为惨重深刻。因此,各地尤其是非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在谋划争取重特大项目时,必须本着对党和国家,对社会与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进行极为慎重的项目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严肃评估,否则后患无穷。
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各地应当比的是精神和干劲,而不是攀比重大项目的数量与资金。关注重视抓“小而美”的项目,才是务实之举。“小而美”的项目,一是可争取性大,二是实施的可能性大,三是项目风险性小,四是能真正契合当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的紧迫需要和实际需要。
“小而美”的项目空间大,需求大,易招引,好落地。可以是各地基础建设类的,教育科类的,数字经济类的,城市更新改造类的,也可以是民生服务类的,社会保障类的、文旅文创文博和文化类的,还可以是医疗卫生、养老育幼、社区服务类的。从产业的角度讲,如果能引入或发展壮大一批“小而美”的项目,可以有效激活当地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和市场消费,有助于培育提升当地的“专精特新”产业和企业,有利于增加当地就业和民众收入,给社会大众带来更多的满意感、获得感、幸福感。一个地方能把“小而美”的项目做大了,不愁日后争取不到大项目。(周远 /文)